南开大学始建于1919年,是国家双一流A类、985、211建设高校,习近平总书记曾称赞道:“南开一直是我敬仰的大学”,敬爱的周总理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具有深厚的底蕴,设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致力于共建国家一流学科,并享有广泛的国际学术声誉。学院由顶尖科学家领衔汇聚了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20余名国家级高端人才,承担着集成电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约400人,硕博 研究生约300人,其中双一流优秀生源比例超过50%。
学院是在实力雄厚的物理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4年成立电子科学系、现代光学研究所,1992年成立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为适应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于1995年联合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系和智能机器人研究所组建信息技术科学学院。为加快南开大学现代工学学科体系建设,于2013年新组建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2024年重组光伏材料与电池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成立南开大学智能光子研究院。

饶毓泰(1891-1968)中国光学学科先驱 |
吴大猷(1907-2000)中国物理学之父 |
母国光院士(1931-2012)前南开大学校长 |
取得了中国第一颗硅单晶、第一个彩色显像管、第一个航空摄影数字处理系统、第一根双包层光纤、第一个在轨有害气体检测装置、首批星载光纤激光放大器、世界首座百瓦级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电池户外示范电站等重要成果,应用于国家空间站、北斗系统、大气一号卫星等重大工程,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等4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编著第一本高等教育《光学》教材,至今三版累计发行超过35万册,入选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1959:中国第一颗硅单晶 |
1992:黑白感光片彩色摄影技术 |
1998:航空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
2011:在轨有害气体检测装置 |
2019:中国首批星载光纤激光放大器 |
2022: 世界首座百瓦级钙钛矿/晶硅叠 层太阳电池户外示范电站 |
中国第一本《光学》教材,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累计发行超过35万册。 |
|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主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领衔,拥有国家杰青等20多名国家级高端人才,以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奖”获得者、美国光学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
Pierre Agostini 2023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
祝宁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龚 克 南开大学前校长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主席 俄罗斯宇外籍院士 |
Michael Grätzel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之父 终身科学影响力国际排名第一 |

拥有光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参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学科,同时学院拥有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高水平科研平台。现有建筑面积超过30000m² 面积,5个开放共享仪器平台价值超过4亿元,工程学全球ESI排名进入前1‰(千分之一)。

面向卫星激光载荷、高速通信技术、传感器件与系统、光伏材料与组件、先进光刻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重大需求,聚焦光电信息技术的基础科学、芯片设计、智能制造、集成应用的全链条研究,成果多次登上Science、Nature等顶尖期刊。202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祝宁华教授创建智能光子研究院、2023年诺贝尔物理 学奖获得者Pierre Agostini教授建立超快光学与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学院正以崭新的姿态,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瞄准“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奋斗目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争取经过若干年的建设,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整体教育水平居全国高校前列的南开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科教育体系。